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植化重点实验室 > 曾英研究组 > 研究组介绍
left
曾英研究组
研究组介绍

研究组介绍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6-05-01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组隶属于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运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与实验技术,进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研究。一方面针对植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的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径与酶分子机制,获得新的天然产物类似物进行生物活性筛选;另一方面发现新酶催化并探究其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应用潜力。

  研究组现有成员:丁智慧;杨彦龙;周慧;曾俊;冯克娜。

  研究组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云南省科技攻关重点等项目。

  近年来,我们研究组综合运用有机化学以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前体指导的生物合成、13C同位素标记等,结合酶化学与基因表达实验证据,解析了胰脂肪酶抑制剂韧革菌素Vibralactone奇妙的生物合成途径,证明韧革菌素罕见的4/5融合双环内酯骨架既不是聚酮也不是倍半萜来源,而是由莽草酸途径的芳环衍生而来。首次在基因与酶学水平上确定了参与韧革菌素类混源萜生物合成中氧化脱羧关键反应的单氧化酶VibMO1,从而证实了长久以来的推测:异戊烯基取代的对苯二酚类化合物(有时也称之为混源萜meroterpenoids)很可能来源于异戊烯基取代的对羟基苯甲酸的氧化脱羧。单氧化酶VibMO1的发现,还为真核生物辅酶Q形成过程中催化类似反应的酶基因鉴定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该研究还证明了由异戊烯基对羟基苯甲醇通过发散生物合成途径形成韧革菌素类混源萜,其中3-取代的γ丁内酯类化合物Vibralactone G新颖的生物合成途径,还是首次在天然产物化学中报道。研究结果加深了对次生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产生机制的认识,为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相关的2篇研究论文均发表在化学类顶尖期刊《德国应用化学》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2298–2302; 2016, 55: 5463–5466)。

  如果你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感兴趣,你可以报考研究生或者联系做博士后。欢迎你加入生物合成研究组,向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继续迈进。

  期待你和我们一起分享科研乐趣生活智慧...

   

  

X-MOL化学资讯平台文章链接:http://www.x-mol.com/news/2575

微信公众账号文章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ExNzg4Nw==&mid=2657561134&idx=4&sn=a73cc7edcbfc0d146ae2c837d36f51ac#rd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