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育与驯化生物学研究组
|
研究成果
研究组陈高博士等对醉鱼草及其他一些特殊植物及功能的研究获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为植物园今后丰富醉鱼草类观赏性植物,建立“芳香园”和“蝴蝶园”提供了种质基础和理论研究保障,丰富了植物挥发物和内含物的功能多样性的科学探索。 2010年7-8月,研究组对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和云南等7省60个余地区醉鱼草属种质资源调查,此次调查重点对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的花部特征、花香、花蜜及访花者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各居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调查。共采集了150份大叶醉鱼草居群的分子材料,进行了大叶醉鱼草的13个样方调查, 采集土壤样品11份,采集花序挥发物13份。同时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引进醉鱼草4个种、不同居群的70余株植株,研究组正在进行大叶醉鱼草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对醉鱼草属的叶表皮研究发现了叶表皮微形态作为该属亚洲区域属下等级的分类依据,已发表SCI论文1篇。对大序醉鱼草的染色体倍性研究发现了6倍体和12倍体的野生居群,并发表SCI论文1篇。还通过采用两个cpDNA片段trnL-F、psbA-trnH序列对分布在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和青藏高原亚区的皱叶醉鱼草(B. crispa)23个居群178个个体进行谱系地理分析表明,皱叶醉鱼草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实验结果显示河流袭夺及改道可能在皱叶醉鱼草的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谱系推断表明异域片断化与距离隔离下有限基因流和长距离传播可能是导致皱叶醉鱼草出现遗传分化的原因。 分析完成密蒙花、大叶醉鱼草9居群、云南醉鱼草、非洲厚叶醉鱼草的花香成分分析工作。研究五棱散尾鬼笔的臭味组成,在天南星科魔芋中发现只在昆虫中发现过的一个特殊色素,轮叶三棱栎的防御感染机制,贯叶马兜铃的防御机制等。“粗糠柴花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发表在《时珍国医国药》;密蒙花挥发性成分研究被《云南植物研究》接受发表。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