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生地实验室 > 植物保育与驯化生物学研究组 > 研究成果
left
植物保育与驯化生物学研究组
研究成果

昆明植物所生物多样性保护团队完成尼泊尔醉鱼草属植物野外考察

文章来源:葛佳 陈高  |  发布时间:2015-12-17  |  作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20151115–28日,应尼泊尔SANN国际学院与研究中心(SANN International College and Research CenterAnup Sharma博士邀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组生物多样性保护团队陈高、葛佳与SANN国际学院与研究中心的专家及学生组成联合考察队,先后对位于Mechi区的Goruwale保护区、Ruke TarTapper等地开展野外考察,系统采集了31份醉鱼草属植物种质材料的分布信息、照片等资料,保证了后续相关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考察队员还发现了一个极小种群植物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 giganteum)的新分布点,该发现对大树杜鹃的综合保护有重要意义。借此次西喜马拉雅区域的考察机会,考察人员还对一些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报春花属(Primula)、紫堇属(Corydalis)、昂天莲属(Ambroma)、葫芦科(Cucurbitaceae)当地特色瓜类及一些特色甜味剂植物开展了调查研究。并和SANN国际学院与研究中心达成进一步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跨喜马拉雅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初步意向。

 

 醉鱼草属植物大花醉鱼草(Buddlejacolvilei)主要沿喜马拉雅山脉分布,在我国仅见于云南高黎贡山部分区域,研究发现分布于尼泊尔的大花醉鱼草与分布于高黎贡山的大花醉鱼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野外植株数量较少;然而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大花醉鱼草存在较大的形态差异,如喜马拉雅山脉东侧居群花被多为白色、蜜导为黄色,蜂类为典型的传粉者;而西侧的居群据当地人观察花色为桃红色、蜜导为白色,并发现鸟类、蝴蝶及蜂类为主要的访花者,二者是否为同一物种,或者是否由于喜马拉雅的隆升导致的长期隔离分化促进了大花醉鱼草的当今分布格局的形成是值得下一步研究探讨的科学问题。

 

 尼泊尔经济落后、交通条件恶劣、政治形势不稳定,考察队员们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圆满地完成了预期考察和采集目标。

 

 本考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1302262)、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子课题(KFJ-IW-NO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400478)的支持。

  

   

   
分布于高黎贡山的大花醉鱼草为匍匐灌木,花白色

 

分布于尼泊尔的大花醉鱼草多生长于陡坡上,植株为小乔木

(花序照片为孙卫邦研究员摄于爱丁堡皇家植物园)

 

野外采集、考察队员与当地百姓合影。大花醉鱼草在当地被砍伐,叶片喂羊,枝条则用作柴火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