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loc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生地实验室 > 植物保育与驯化生物学研究组 > 研究成果
left
植物保育与驯化生物学研究组
研究成果

滇桐和三棱栎的引种回归工作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回归》(英文版)刊载并出版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9-10  |  作者:杨静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2020831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主编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和回归》(Conservation and Reintroduction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China)一书由国际学术出版机构Springer出版。该书是首部系统总结全球和中国植物回归研究进展的著作,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系列出版物之一。本书刊载了14个引种回归案例,包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针对濒危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滇桐(Craigia yunnanensis)和三棱栎(Trigonobalanus doichangensis)开展的两个工作。

三棱栎仅有一个种群分布于保护区内,其余种群长期受到伐木和经济林地扩张的干扰。在了解其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繁殖和萌发特性后,研究人员在2005开始了对该物种的系统保护工作。2007年,在与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和云南澜沧县林业局(当时)的合作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研究团队于澜沧县东回乡回归引种了237株人工繁殖的三棱栎2年生苗木。该回归种群受到了当地一户家庭的持续管护和监测。其生长数据于2007-2011年每年和2011-2019年每两年收集一次。2015年,50%的植株开始开花结实,标志了回归引种的成功。至2019年,该回归种群植株存活率为46.56%,平均株高已达8.84米,其五个种群的种源也迁地保护于昆明植物园中,并于2010年开始开花。这项工作为系统性保护受威胁的木本植物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并以Reintroduction of Trigonobalanus doichangensis, a Threatened 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 的题名在书中刊载。

滇桐大部分的种群已经被乡村农舍、农田和经济林地占据,这些种群的原始生境基本丧失,引种回归具有一定难度。2017年,在德宏州林草局和江东乡林业站的帮助下,孙卫邦团队的杨静博士等研究人员征集江东乡当地志愿者,由志愿者认领了150株滇桐幼苗,并栽培到自家的承包地中。研究人员向志愿者传达了三个关键原则:1、志愿者自愿将苗木栽培到其承包地的闲置地块中;2、志愿者务必注意苗木的成长不应影响到志愿者的生活和经济作物的生产;3、志愿者栽培的苗木若受到破坏或死亡,不进行任何评价和追究。2018年至2019年回访中,追踪到的存活幼苗有7450株,其中一些苗木是志愿者以行道树的目的栽培,但因为修整道路而流失。2020年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了这项工作,并激发了当地民众的持续关注和保护热忱。这个新颖的回归模式解决了在乡村林地权属归私人承包的前提下,寻找人为干扰弱、闲置和适宜生境(地块)开展物种回归的难题,形成的回归种群面积大,个体较为分散,分布类似自然种群。案例在本书中刊载的题名为:Reintroduction of Craigia yunnanensis to Private Plots: An Innovative Case with Help from Local Volunteers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