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植物物种演化专题组
|
专题组介绍
立足滇东南,以热带喀斯特地貌和热带山地为研究范围,运用传统分类学、形态解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重点研究喀斯特地区和中越边境地区的物种多样性及其演化途径。滇东南与越南、我国广西和贵州接壤,为云南两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是中国面对中南半岛的最前沿地带之一,虽已记录7000余种野生种子植物种类,但仍存在许多与热带东南亚种类混淆的分类学问题,有很大的研究潜力。 滇东南是中国滇黔桂古特有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两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 滇东南既是中国滇黔桂古特有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云南两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是中国和云南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滇东南作为华南古陆的一部分,自第三纪以来就未受到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冲击,也未受到第四纪气候变动的剧烈影响,至今仍保留有典型的峰林、石林等第三纪古热带喀斯特地貌,并保持着稳定的湿热气候,造就了该地区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良好避难所和演化中心。经过20多年的调查和研究,研究组共采集4万余号植物标本,采集到80多个新分类群的模式标本,发表新类群70余个,初步整理出滇东南约有225科1697属7560种野生种子植物。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地理协会等的资助,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关注。 滇东南是联系中国和热带东南亚植物区系的最前沿地带之一 滇东南也是联系中国和热带东南亚植物区系的最前沿地带之一。滇东南南面与越南相连,西南与老挝靠近,有长达1000余公里的边境线,联同中南半岛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边境地区大多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生态系统保存完好,集中分布着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多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也为中、老、越绿色大三角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热带东南亚(特别是中南半岛)植物区系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近期,研究组在中、老、越交界的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附生维管植物的多样性研究,在面积不足0.5 ha的面积内,生长着182种附生蕨类和种子植物,单棵乔木上有多达近50种附生植物,显示了热带亚洲最北部云雾林异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滇东南喀斯特地貌是中国和云南极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 滇东南喀斯特地貌是中国、也是云南极其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石灰岩山生态环境一旦被受到破坏,就无法恢复,更不可逆转,变成了几乎无生产价值的裸地,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使许多珍稀和特有的生物种质资源濒临灭绝。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自2004年以来,研究组依托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及其后续等项目,在云南红河和文山州等相关地方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与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口管理分局共建了“云南河口小南溪热带石灰岩山生态恢复定点研究站”。该站地处云南海拔最低地段,海拔约100—400米,为云南植物热带性最强的地带,保存着中国唯一的热带湿润雨林,为定点研究热带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提供了野外基地。 课题组成员 在职人员:税玉民(课题组长、研究员)、杨世雄(副研究员)、鲁元学(高级实验师)、陈文红(助理研究员)、曹国艳(实习研究员)、赵东伟(实习研究员)。 在读研究生:焦丽娟,田祥宇,丁博(西南大学联合培养,导师:邓洪平教授与税玉民研究员) 毕业研究生:张美德,杨洁,张嵘梅,魏志丹,赵厚涛,李国锋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5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5000394号】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邮政编码:650201
点击这里联系我们